請輸入圖形驗證碼(不區(qū)分大小寫)
在本文進行研究中主要是以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入,重點探討并分析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一些問題,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,以此來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。
一、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性
當前,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,比較突出的就是高校思政教育質量不高,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思政教育的科學化、規(guī)范化和效能化,同時也不利于高校人才建設向縱深開展。因而,高校應當深刻認識構建“大思政”格局等新形勢下提升思政教育的重要性,只有這樣,才能使高校思政教育得到更高重視,同時也能夠發(fā)揮方方面面的作用推動思政教育改革、創(chuàng)新、發(fā)展,傾力培養(yǎng)學生綜合素質。
深入分析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的重要性,主要包括:在當今世界多元文化場域中,文化融合已經(jīng)成為重要的發(fā)展方向,而且也呈現(xiàn)出快速發(fā)展的態(tài)勢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目標符合政治性、時代性和文化性至關重要。因而,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只有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,才能使思政教育的方向和目標更加明確,進而為更深入、更全面、更有效地開展思政教育提供引領;提升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質量,還有利于推動“大思政”格局建設,特別是對于實施三全育人更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,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思政教育能夠充分發(fā)揮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的協(xié)同育人功能,使各個領域、各個方面都參與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來,大力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有效結合,能夠使思政教育的拓展性、融合性、互動性更強,如課程思政具有很強的融合性、滲透性、針對性,通過不斷優(yōu)化和完善課程思政體系,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除專業(yè)知識之外的思想、政治、政策、法律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歷史、地理、典型人物等諸多方面內容,教師再通過融合創(chuàng)新,有利于強化課程思政的指引性、引導性、效能化水平。
二、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(zhàn)
在經(jīng)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后,我國逐漸變得開放,使得方方面面都有著嶄新的新面孔。國家經(jīng)濟更是高速發(fā)展,文化及生活也變得多元化。同時,中國大地上出現(xiàn)了很多新觀念與新事物。當然,這些新鮮文化給國家?guī)砀@?,也帶來了困擾。改革開放,大家思想也隨之變得開放,以至于道德滑坡。除此之外,社會經(jīng)濟生活出現(xiàn)了嚴重的貧富兩極化的現(xiàn)象,社會矛盾也逐漸顯露出來。
2.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信仰動搖
現(xiàn)代的中國已經(jīng)完全敞開國門,學習且引進世界各國的新事物。不論是思想上還是文化方面,我國都以學習的態(tài)度迎接,歡迎。當然,國門的打開,使得青年大學生的視野不僅僅局限于中國境內,而是可以看到且學習到國外優(yōu)秀的文化,從而豐富且提高他們的知識與價值觀。但事實表明,我國青年學生的思維并不是像我們所以為的那樣成熟。面對多元化的文化,他們缺乏理解和目標。面對紛繁的文化內容,他們并不能準確地選擇,而是迷茫與猶豫不決。另外,部分青年大學生深受西方“淡薄意識形態(tài)”思想的影響,使得他們失去追求信仰的執(zhí)著,處于迷茫于當下與未來的精神狀態(tài)[3]。
2.2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的沖擊
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,新媒體時代已籠罩中國大地。手機博客、QQ群及微信等也已經(jīng)普遍存在人們的生活中。當代大學生除了接觸到這些,他們還會接觸到更多新興媒體工具,比如虛擬社區(qū)、人人網(wǎng)等。當然,他們可以通過這些新型媒體工具獲取世界新聞資訊,更好的關注世界動態(tài);也可以方便聯(lián)系不在身邊的家人或朋友等。當代大學生趨向于社會化,他們對于社會中“風吹草動”的信息,不能準確地明辨好壞,而是很容易就接受。還有,部分學生由于控制力非常差,使得部分學生很可能會進行效仿。
2.3學生思想道德出現(xiàn)滑坡
面對殘酷的現(xiàn)實生活,社會道德下滑已成為社會問題[4]。青年學生深受社會現(xiàn)實的嚴重影響,所以我們所謂的純真校園也變得不再神圣。學生們逐漸對所學到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而淡化,追求的更多是個人功利?,F(xiàn)如今,考試作弊及論文抄襲已經(jīng)是大學里普遍存在的現(xiàn)象。甚至有些學生過于追求物質,誤以為過度消費是很驕傲的事情;還有些學生沒有社會責任心,故意通過網(wǎng)絡傳播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內容;更嚴重地是網(wǎng)絡欺詐行為。對于社會那些搞小圈子、走后門及拉關系等不正?,F(xiàn)象進行效仿。當然,現(xiàn)實生活中還有很多現(xiàn)象,我們就不在此一一列舉。但是,通過這些不正常行為現(xiàn)象,它們都足以說明當今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問題嚴重滑坡。
2.4思政課教改進展不大,教學效果不佳
盡管我國教育一直在對思政課教學進行改革,但是總體進展并不是很大。課程設置方面,多以傳統(tǒng)課程為主,陳舊的教學模式也沒有得到徹底改變?,F(xiàn)在的教學形式上,學生缺乏參與的積極性,使得學生主體性失去意義。高校的就業(yè)為導向的價值驅動下,尤其是應用型本科高校中,學生普遍認為思政課程地位不重要,以后就業(yè)用不上,占用考研時間等等錯誤的觀念。同時,在教學方面,高校對于思政課的相關配套社會實踐課程無法做到積極落實,更多的存在只是形式而已。
三、新形勢下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
1、優(yōu)化思政教育思路
思路決定出路。高校要想大力提升新形勢下思政教育質量,首先要改變傳統(tǒng)的思政教育思路,既要從構建“大思政”格局和推動三全育人入手科學設計思政教育內容和形式,也要落實以學生為中心教育思想,從培養(yǎng)學生綜合素質入手,強化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、課上教育與課下教育、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等的多元融合與互動。大力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文化生態(tài)建設,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“依法治國”和“以德治國”相結合的重要價值,能夠使學生從道德層面深刻理解和認識思政教育的積極作用,同時也能夠使德育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。
2、完善思政教育體系
為了能夠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,還要不斷優(yōu)化和完善思政教育體系,使三全育人能夠在思政教育領域得到有效落實,充分發(fā)揮各個領域的積極作用。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,要發(fā)揮教育、教學、管理等各個領域思政教育功能,傾力打造思政教育合力。在完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方面,也需要大力加強思政教育資源體系建設,抓好校本資源開發(fā),突出思政教育的融合性、針對性和互動性。例如:要將紅色資源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當中,大力加強對紅色資源的開發(fā)和利用,將具有“紅色精神”特點的井岡山精神、長征精神、延安精神、抗疫精神、抗洪精神等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,制作與紅色資源融合教育相關的實物教具、音像教材,加強與紅色旅游景區(qū)的戰(zhàn)略合作,推動紅色旅游與紅色資源融合教育的深度融合。
3、創(chuàng)新思政教育模式
創(chuàng)新是進步的靈魂。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質量,需要持續(xù)創(chuàng)新思政教育模式,最大限度強化思政教育效能化水平。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,要將“守正”與“創(chuàng)新”進行有效結合,加大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分析,對于一些傾向性問題采取更加科學和有效思政教育模式,力求取得更好成效。例如:要將大學生廉潔教育納入到思政教育當中,針對學生干部干預各種獎項評比、干部學生干部競選以及個別的吃、拿、卡、要等現(xiàn)象,深入分析大學生干部群體微腐敗問題形成原因,從不同的維度構建學生干部微腐敗防控機制,及時向大學生滲透廉潔教育內容,并落實到學習與生活當中,構建以“德”為基礎的大學生廉潔教育體系。要著眼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,進一步拓展思政教育領域,特別是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疏導,更多地體現(xiàn)“人文關懷”,通過有效的心理疏導,不僅要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,也要在培養(yǎng)大學生樹立人文意識、人文精神等方面實現(xiàn)更大突破。
4、打造思政教育載體
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,要把打造思政教育載體作為實施三全育人、培養(yǎng)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措施,著眼于促進學生知行合一意識和能力的逐步形成,打造多元化思政教育載體。進一步強化“解決大學生問題”與“促進大學生發(fā)展”的協(xié)同性和協(xié)調性,積極引導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、社會調查、企業(yè)實習等多種形式加強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,傾力培養(yǎng)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大局觀、責任觀、奉獻觀?!安栉幕比诤稀鞍偌宜枷胫琛?,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品茶的過程中講解“灑脫、寬容、仁愛”思想和“理敬清融”理念,引導學生自我調節(jié)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提升。要將新媒體應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當中,通過網(wǎng)絡平臺弘揚和傳播政治、政策、文化,并引導學生利用“抖音”等新媒體弘揚中國文化、傳遞中國聲音、體現(xiàn)“正能量”。
4、總結
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重點發(fā)生了很大的變化,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,個人的價值實現(xiàn)與國家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;加大誠信教育,弘揚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;重視心理健康教育,視其為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在思政教育的改革過程中,遇到種種挑戰(zhàn)。在新時代的背景下,只要堅持信仰,牢牢抓住時代的主旋律;充分利用新型媒體,創(chuàng)新思政工作平臺,創(chuàng)新教學機制和方法;加強思政師資力量的培訓,大力推行教學改革。最終一定會解決高校為誰培養(yǎng)人,培養(yǎng)什么樣的人問題。